紡織行業以勞動密集型模式為主,對勞動力資源的依賴度較高。隨著國內人力成本的不斷提高,我國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弱化,經營壓力倒逼企業淘汰落后產能,引入自動化、高速化紡織機械設備已是大勢所趨。以紡紗行業為例,平均萬錠用工從2010年的80人下降到2015年的60人左右,根據《紡織工業發展規劃(2016-2020年)》,到2020年則要求下降到20人以內。
智能化既是未來紡機設備發展的必然趨勢,也是近年來紡機行業發展的最重要特征。隨著智能制造相關技術在紡織領域繼續得到大力推進,紡織行業已從單機的智能化向系統的數字化、自動化、智能化發展。
對于智能化,目前政府層面的引導方向包括以下四點:建立示范區;完善智能制造標準;推動智能制造供應商聯盟;發展互聯網++、大數據與人工智能。紡織行業的智能化目前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,在國家工信部層面,2017-2019年間,共有12個項目列入《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》;2018-2019年,共有6個項目被列入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項目;10個項目被列入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項目。
紡織機械行業提出的建立紡紗、化纖、印染、非織造、針織、服裝六條智能化生產示范線目前已具備雛形,為“十三五”末期的最終實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近年來,國內紡織機械產品結構不斷調整。提高紗線品質、節約用工的自動化、智能化的紡機設備已經成為國內紡織企業新上項目的首選,轉杯紡紗機、劍桿織機等產品表現突出。2018年,國內主要轉杯紡紗機、劍桿織機的市場銷售整體呈增長趨勢。
紡織機械的自動化不但可以提高紡織企業的生產效率、增大其盈利空間,還能提高信息化與集成應用水平,實現“減員、增效、提質、保安全”的目的。目前,國內紡織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率為36.06%,數字化生產設備的聯網率為27.74%,生產管理環節信息化普及率為50.49%,實現管控集成的企業比例為19.82%。綜上所述,紡織機械行業將在高可靠性、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的高端化、智能化發展路線上持續邁進。